冬夜煎茶原文
清夜迢迢星耿耿,银檠明灭兰膏冷。
更深何物可浇书,不用香醅用苦茗。
建城杂进土贡茶,一一有味须自领。
就中武夷品最佳,气味清和兼骨鲠。
葵花玉𩊓旧标名,接笋峰头发新颖。
灯前手擘小龙团,磊落更觉光炯炯。
水递无劳待六一,汲取阶前清渫井。
阿僮火候不深谙,自1一1焚竹枝烹石鼎。
蟹眼鱼眼次第过,松风欲作还有顷。
定州花瓷浸芳绿,细啜漫饮心自省。
清香至味本天然,咀嚼回甘趣逾永。
坡翁品题七字工,汲黯少戆宽饶猛。
饮罢长歌逸兴豪,举首窗前月移影。
诗词问答
问:冬夜煎茶的作者是谁?答:乾隆
问:冬夜煎茶写于哪个朝代?答:清代
问:乾隆的名句有哪些?答:乾隆名句大全
注释
1. 押词韵第十一部 出处:御制乐善堂全集定本卷十五
参考注释
清夜
清静的夜晚。 汉 司马相如 《长门赋》:“悬明月以自照兮,徂清夜於洞房。” 唐 李端 《宿瓜州寄柳中庸》诗:“怀人同不寐,清夜起论文。”《花月痕》第四六回:“而内阁大臣,尤循常袭故,旅进旅退於唯唯诺诺之间,清夜捫心,其能 * 乎?”
迢迢
(1) 形容遥远。也作“迢递”
千里迢迢
(2) 漫长;长久
夜迢迢
恨迢迢
耿耿
(1) 心中挂怀,烦躁不安的样子
夜耿耿而不寐兮,魂茕茕而至曙。——《楚辞·屈原·远游》
耿耿于怀
(2) 明亮;显著;鲜明
秋河曙耿耿,寒渚夜苍苍。——谢眺《夜发新林至京邑》
(3) 诚信守节的样子
忠心耿耿为祖国
进雄鸠之耿耿兮,谗介介而蔽之。——汉· 刘向《九叹·惜贤》
明灭
指时隐时现,忽明忽暗
星光明灭
明灭可见。——唐· 柳宗元《至小丘西小石潭记》
云霞明灭或可睹。——唐· 李白《梦游天姥吟留别》
兰膏
(1).古代用泽兰子炼制的油脂。可以点灯。《楚辞·招魂》:“兰膏明烛,华容备些。” 王逸 注:“兰膏,以兰香炼膏也。” 晋 张华 《杂诗》:“朱火青无光,兰膏坐自凝。” 唐 刘长卿 《杂咏上礼部李侍郎·寒釭》:“恋君秋夜永,无使兰膏薄。”
(2).一种润发香油。 唐 浩虚舟 《陶母截发赋》:“象櫛重理,兰膏旧濡。” 唐 温庭筠 《张静婉采莲曲》:“兰膏坠髮红玉春,燕釵拖颈抛盘云。” 明 无心子 《金雀记·合雀》:“合将令女配时髦,从教与你共处幽闺,同事兰膏。”
更深
夜深
更深人静
更深夜静
何物
亦作“ 何勿 ”。1.什么东西;什么人。《管子·小问》:“ 桓公 曰:‘何物可比於君子之德乎?’” 南朝 宋 刘义庆 《世说新语·言语》:“帝问曰:‘ 夏侯湛 作《羊秉叙》,絶可想。是卿何物?有后不?’” 南朝 宋 刘义庆 《世说新语·方志》:“ 卢志 於众坐问 陆士衡 :‘ 陆逊 陆抗 是君何物?’”
(2).什么,哪一个。 南朝 宋 刘义庆 《世说新语·雅量》:“潮水至, 沉令 起彷徨,问:‘牛屋下是何物人?’”《晋书·王衍传》:“既去,目而送之曰:‘何物老嫗,生寧馨儿!然误天下苍生者,未必非此人也。’”《后汉书·文苑传·祢衡》“死公!云等道” 唐 李贤 注:“等道,犹今言何勿语也。” 宋 岳珂 《桯史·天子门生》:“ 檜 大怒曰:‘我杀 赵逵 ,如獼狐兔耳,何物小子,乃敢尔耶!’”
浇书
指晨饮。 宋 陆游 《春晚村居杂赋绝句》之五:“浇书满挹浮蛆瓮,摊饭横眠梦蝶牀。”自注:“ 东坡先生 谓晨饮为浇书。” 宋 赵与虤 《娱书堂诗话》卷上:“ 东坡 谓晨饮为浇书, 李黄门 谓午睡为摊饭。” 清 钱谦益 《赠星士》诗:“浇书摊饭醉仍眠,任运腾腾信往缘。”
不用
用不着,不必
不用你管这事
你留步吧,不用下去了
香醅
美酒。 唐 白居易 《花酒》诗:“香醅浅酌浮如蚁,雪鬢新梳薄似蝉。”
苦茗
即苦荼。《骈雅·释草》:“拘罗、过罗、皋芦,苦茗也。” 明 高濂 《玉簪记·幽情》:“竹间禪舍草簷深,惟有清香共苦茗。”参见“ 苦荼 ”。
进土
犹入土。死的意思。 张洁 《拣麦穗》:“他摸着我的头顶说:‘不等你长大,我可该进土啦。’”
贡茶
充作贡品的茶叶。旧题 宋 尤袤 《全唐诗话·袁高》:“案 唐 制: 湖州 造贡茶最多,谓之‘ 顾渚 贡焙’,岁造一万八千四百斤。”《儒林外史》第四二回:“次日,大爷备了八把点铜壶、两瓶山羊血、四端苗锦、六篓贡茶,叫人挑了,一直来到 葛来官 家。”
一一
一个一个地;依次地
一一检查
好一一听之。——《韩非子·内诸说上》
一一以叶自彰。——三国魏·邯郸淳《笑林》
一一为具言。——晋·陶渊明《桃花源记》
一一自辨。——宋·王安石《答司马谏议书》
一一详述之。——清·方苞《狱中杂记》
有味
(1) 指食物滋味好
这菜真有味,我爱吃
(2) 食物变质而馊臭
饭有味了,吃了会闹肚子的
(3) 有情趣
这幅小品画很有味儿
就中
(1) 从中;居中
就中调停
(2) 其中
这件事是他们三个干的,就中老李干的最多
最佳
对于达到某种目的最为有利的某物的数量或程度;特指对某一有机体的生长和繁殖最为有利的条件(如温度、光线、湿度、食物)
气味
(1) 嗅觉所感到的味道
气味浓香
散发出气味
(2) 比喻人的性格、情调
有点沙文主义气味
清和
清静和平。《隶续·汉司空掾陈寔残碑》:“ 陈寔 仲躬 者,含圣喆之清龢。”参见“ 清和 ”。
(1).天气清明和暖。 三国 魏 曹丕 《槐赋》:“天清和而湿润,气恬淡以安治。” 前蜀 韦庄 《和同年韦学士华下途中见寄》:“正是清和好时节,不堪离恨 剑门 西。” 宋 潘元质 《丑奴儿慢》词:“愁春未醒,还是清和天气。” 李大钊 《青春》:“远从 瀛岛 ,反顾祖邦,肃杀鬱塞之象,一变而为清和明媚之象矣。”
(2).清静和平。形容升平气象。 汉 贾谊 《新书·数宁》:“大数既得,则天下顺治;海内之气清和咸理,则万生遂茂。”《梁书·止足传·陶季直》:“﹝ 陶季直 ﹞出为冠军司马, 东莞 太守,在郡号为清和。”
(3).清静和平。形容人的性情。 汉 蔡邕 《文范先生陈仲弓铭》:“君膺皇灵之清和,受明哲之上姿。”《世说新语·言语》“ 荀中郎 在 京口 ” 刘孝标 注引《晋阳秋》“ 荀羡 字 令则 , 潁川 人,光禄大夫 崧 之子也,清和有识裁。”《南史·梁纪上·武帝上》:“皇考外甚清和,而内怀英气。”
(4).(声音)清越和谐。《文选·扬雄<剧秦美新>》:“镜纯粹之至精,聆清和之正声。” 李周翰 注:“聆,听也,言天下謌謡清和之正声。” 汉 王逸 《九思·伤时》:“声噭誂兮清和,音晏衍兮要媱。”《文选·嵇康<琴赋>》:“清和条昶,案衍陆离。” 张铣 注:“言琴声清和有调。”《初学记》卷三十引 晋 傅玄 《蝉赋》:“声嚖嚖以清和兮,遥自託乎兰林。”
(5).(诗文)清新和顺。 宋 苏轼 《<邵茂诚诗集>叙》:“余读之,弥月不厌,其文清和妙丽,如 晋 宋 间人。” 清 袁枚 《随园诗话补遗》卷七:“ 海刚峯 严厉孤介,而诗却清和。” 清 姚鼐 《<恬庵遗稿>序》:“观察出其文,读之清和恬雅,有越俗之韵。”
(6).农历四月的俗称。 明 卢象升 《与蒋泽垒先生书》之四:“家大人于清和闰月初二日抵 白登 公署。”一说指农历二月。 清 袁枚 《随园诗话》卷十五:“ 张平子 《归田赋》:‘仲春令月,时和气清。’盖指二月也。 小谢 诗因之,故曰:‘首夏犹清和,芳草亦未歇。’今人删去‘犹’字,而竟以四月为‘清和’。” 清 胡鸣玉 《订讹杂录·清和月》:“二月为清和。 张平子 《归田赋》:‘仲春令月,时和气清。’ 谢灵运 诗:‘首夏犹清和。’今以四月当之。”
骨鲠
(1) 鱼骨头
骨鲠在喉
(2) 比喻个性正直、刚健
彼项王骨鲠之臣, 亚父钟离昧龙且周殷之属,不过数人耳。——《史记·陈丞相世家》
葵花
〈方〉∶向日葵


